【青春名人堂】争论

争论似乎总是无可避免。每个人的立场、想法都不同,一旦各自开诚布公,就很容易出现相持不下的观点。「一片和谐」这个形容词,究竟是如何被人类创造出来的,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解的谜团。

美国知名文学评论家艾德蒙.威尔逊,在一九四○年代曾写过三篇推理小说评论,分别是〈人们为何读推理小说?〉、〈谁管谁杀了艾克洛?〉与〈福尔摩斯,这是巨犬的足迹〉,痛批当代多位知名推理大师,说推理小说的格式早在十九世纪就完成了,想不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在「複製贴上」。至于读者,有太多经典该看,居然养成阅读推理小说这种恶习。「艾克洛」是阿嘉莎.克莉丝蒂《罗杰.艾克洛命案》的死者,而威尔逊却在文中对她的姓名只字不提,辛辣地表现出嫌恶之态。这应该称得上是「推理小说彻底否定论」的滥觞了。

今年,日本有位学者小古野敦,出了一本评论集《这本推理小说有够烂!》,批评东西方名作,其中也有这本《罗杰.艾克洛命案》。但事实上,克莉丝蒂的书迷曾经办过Best 10票选,这本书可是位居第二高票!

再来看看推理小说里的侦探。一九七○年代,日本推理作家都筑道夫,提倡「让名侦探复活」,而同一时间,另一位推理作家佐野洋,则主张「名侦探无用论」,引爆了「名侦探论争」。

佐野洋早年攻纯文学,后转战推理,他文学论述扎实,时评专栏「推理日记」连载三十八年多,是推理当代史的纪录;都筑道夫曾任《艾勒里.昆恩推理杂誌》日本版编辑,也翻译、评析过西洋推理,并以推理作家出道,是推理小说全方位的精通者。两位都是大师。

他们论争的焦点主要有两个:一、名侦探的存在,是否符合现实?二、名侦探的系列化,是否会扼杀创意?都筑认为,名侦探能拆解谜团、重组线索,凸显推理小说的逻辑特徵,至于现不现实,并不重要。佐野则认为,过度凸显推理小说的逻辑特徵,将沦为谜题游戏,脱离现实,而名侦探这种特异角色,就是始作俑者。简言之,都筑重视「推理」,佐野重视「小说」。

记得以前参与推理小说奖的评选,在座评审有的认为「推理先于小说」,有的认为「小说先于推理」,莫衷一是,首奖作品就在这种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被决定出来。等一公布,读者再继续争论下去,继续莫衷一是。

我想,至少这些意见,可供下一届参赛者参考,继续努力调解推理与小说之间的拉锯。说不定,争论的价值,正是在反应人类思维的多元成果,促成社会的进步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