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神庙点灯 古都生辉 照亮文创路

台南风神庙 图/何秀玲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晚间6点半,具有300年历史的台南风神庙,一如往常点亮了灯,经过改造的灯光,将风神庙映照得格外温馨,庙前的「接官亭石坊」前涌入民众超过300人,他们是来听多人讲座的「PechaKucha 」论坛,由导览员、在地人物、店家老闆等以台语分享「台南气口」房山拓展训练基地。 图/何秀玲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晚间6点半,具有300年历史的台南风神庙,一如往常点亮了灯,经过改造的灯光,将风神庙映照得格外温馨,庙前的「接官亭石坊」前涌入民众超过300人,他们是来听多人讲座的「PechaKucha 」论坛,由导览员、在地人物、店家老闆等以台语分享「台南气口」;庙旁有风神市集,许多台南文创小摊都集合在此,甚至有在地民众开心地说,这样的活动最好「至少每个月办一次」。

这幅热闹的画面,很难想像,台南风神庙也曾经走过从繁华到没落的过往,而让风神庙重新活络,并成为最受瞩目的全台首座「光之庙宇」,幕后推手则是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。

风神庙是清代乾隆四年创建,庙埕前的接官亭石坊为台湾规模最大的石坊,当时官员由厦门乘船来台赴任或归返,都由此出入,当圣旨驾到,官员也必须在此跪拜迎接;风神庙所祭祀的风神爷,过去守护先民渡海平安,这也是全台唯一的风神庙,但经历时代变迁,它从繁华到没落,许多在地人都不知道风神庙过往历史。

2013年,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与台南市文化局合作,推出「感光台南」计画,邀请国际照明大师周鍊在台南风神庙打造「光环境示範基地」,让人们再度看见当地人文历史,每天晚上6点半至9点固定点灯,让民众更愿意亲近庙宇。

打造光之庙宇

台南添新亮点

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徐芳筠表示,2012年12月基金会提出到台南风神庙进行光环境改造,很多人都不听懂是什么意思,当时风神庙附近只有一个路灯,因为灯太刺眼,看不到接官亭,2013年基金会邀请照明大师周鍊巧手改造风神庙,点亮庙宇,让民众感受庙的空间和建筑的立体层次感,光之庙宇因而成为台南夜晚的新亮点。

中强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徐芳筠 图/何秀玲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知名府城作家王浩一说,一开始听到光改造,原本有各种想像,期待是如光雕或投影等方式,后来看到利用灯光改造,「恍然大悟后,会多一个想法是『真好』」,虽灯光是静态呈现,但温度改变,光线不刺眼,又能将庙宇看得清楚,「连神明的眼神都变温柔了」。

改善了空间,如何传承台南风神庙文化?为了持续扎根在地,鼓励更多年轻人走进庙埕,将风神庙的文化与故事传承下去,基金会连续二年启动青年培力计画,认识台南「五条港」历史,学习导览技巧,体验光美学,辅以企划组织、案例实务课程,引导学员动脑思考,为风神庙寻找可长可久、永续经营的模式。

为了让传统百年庙宇化身为新世代的艺文展演空间,徐芳筠说,去(2014)年由基金会主导举办三场「风神市集」,今年希望将舞台给予在地年轻人发挥,由台南在地的「手手市集」发想主办,让参与的年轻人自己运作。

另外也举办「2015光之庙宇-风神云集」系列活动,以「在地对话」、「旅行故事」及「风神小旅行」三部分主题规划,日前与象徵手工原创精神的手手市集,以及採取多人讲座方式进行的「Pecha Kucha」合作,分享台南文化,还有以「风火雷电水」元素创作的风神小物,让民众寻宝。

化身艺文空间

举办市集活动

王浩一说,他所成立的侠客行文创,与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、风神庙管理委员携手合作,去年起推出「感光导览员培训计画」,有不少报名者是台南在地人,希望能培养在地解说人才资料库。

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、风神庙委员会、侠客行文创与21位在地年轻伙伴合作,策划「2015风神云集」。 图/何秀玲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表示,未来仍会持续在风神庙推出庙埕活动,由在地青年发起。今年基金会也在恆春古城持续推动古城点亮计画,日前一群在社区大学上台语之美的学员们,以长辈居多,他们看到「点亮古城愿景展」颇受感动,希望未来也能协助古城守护工作。

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也提到,风神庙庙埕活化意义不只是在台南,看到恆春人回应热烈,更希望让台南年轻人接棒,将传承文化的想法带到恆春,甚至传递到全台各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