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星期五的月光曲】抒情天王VS. 沮丧天后

十一月星期五的月光曲主题是「文学、文化、人」,由罗智成与胡晴舫这两位曾在杂誌业开疆闢土的文人担纲朗诵,《联合文学》总编王聪威主持。

首先,王聪威解释他们三人之间的关係:「写作是我的志业,编辑是我的事业,二者的启蒙分别是罗智成和胡晴舫。」王聪威当年考大学时,距离心中第一志愿台大外文系还差二十分,第二志愿该填哪个系呢?他想到台大哲学系有他景仰的罗智成,希望读台大哲学系之后就能和罗智成一样潇洒倜傥有异性缘,于是他成了罗智成的学弟。

王聪威研究所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,是在《FHM男人帮》杂誌当编辑,而《FHM》、《PLAYBOY》这两本国际杂誌的中文版权都是由胡晴舫接洽来的,因此王聪威戏称:「台湾的风俗都是她败坏的!」由于胡晴舫是他的「主管的主管的主管」,因此即使年纪相差不多,论起辈分,他要尊胡晴舫为「祖师奶奶」。

罗智成(图)、胡晴舫。 本报记者徐兆玄/摄影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诗人兼评论家林燿德称罗智成是「微宇宙的教皇」,罗智成的诗作在抒情感性中同时涵盖了生物、科技、地球和宇宙等知性元素,彷彿带领读者进入一个丰富辽阔的天地,魅力无限。在IS阴影笼罩全球之际,罗智成认为讨论太多现实问题容易让人内伤,因此把这次文学沙龙视为一项具有疗癒效果的活动。他朗读写给孩子们的长诗《透明鸟》,这首诗历经十一年的修改、三个孩子的诞生,用华丽欢乐甜美的词句,为读者开启充满童趣与幸福的想像空间。

罗智成、胡晴舫(图)。 本报记者徐兆玄/摄影

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

极富社会责任感的胡晴舫,可以写犀利的社会观察,也能写深刻的散文、小说,这夜朗读〈无名的人〉,剖析她的生命状态与心情感受。胡晴舫曾住过七个城市,今年11月13日法国遭遇恐攻时,她在巴黎;2011日本东北大地震,她在东京;2004南亚大海啸,她在斯里兰卡;香港因SARS成空城时,她在香港。长时间在各地飘泊,生活中没有太大的悲喜,生死无痕,使她感慨自己只是一个统计数字里的人,「我们这类人没做什么大事,」光是让自己存活下去,「已经费尽全部的力气。」

朗读过程中,胡晴舫突然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太过沮丧,担心会影响现场观众的情绪,因此中场时王聪威展开挽救情绪大作战,提出他的思考:电影《刺客聂隐娘》的标语是「一个人,没有同类」,与「跟所有人同类」相较,孤独与平庸,究竟哪一种状况比较让人沮丧?即使是无名之人,亦能砍下国王的头。无论是无名之人或有名之人,都能让历史进步或让宇宙崩毁;即使是被淹没在群体中的「沮丧的存在」,也不是绝对没有改变的可能。同时王聪威也跟大家保证,胡晴舫这篇文章,真正让人沮丧的还没有念到,「Yeah!让我们用沮丧把今晚毁了。」听到这句话,全场观众居然兴奋了起来。

朗诵会后,读者以十一月分联副《文学相对论》胡晴舫提出的,「在网路媒体密织、脸书盛行的时代,一句话即可成文,那么现今岂不该是诗歌房山拓展训练基地的盛世?」请教诗人罗智成。罗智成答覆,诗不是用长短来分,而是态度。面对网路社群的心境,与写诗的心情,往往互相牴触。网路上人与人之间迅速即时的互动,就像生活中的对话一般,再短的句子也未必能成诗。「诗是一种最害羞的文学形式,在不恰当的场合就会显得格格不入。」

众声喧譁的网路世界,似乎让不媚俗不从众的文学之路变得更为艰难。但罗智成认为,全世界即使95%的人没有文学也过得很好,然而当我们内心渴望深层的沟通、深层地接近自己的时候,我们还是需要文学。没有体验过文学之美好的人,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。而一旦体验过文学的美好,就会害怕失去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