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养:育儿宝典,小心选错派典!

13 --> 资料来源:亲子天下

多米诺团建

东山免费妈咪孩子妈妈小孩宝宝惊天30小时

有句俗话说:「老大照书养,老二照猪养。」但在少子化、一胎化的社会趋势之下,大部分孩子都是「老大」,大部分父母都是「照书养」,令人忧心的现象是:许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选错书。

图片来源/pixabay

例如婴儿哭了,父母要不要理他?一般父母的反应是:「当然要理他,他可能饿了或不舒服。若不理他,多残忍啊!」另一种父母的反应是:「不能理他,他可能要你抱抱。你一理他,他就学会用哭来叫你抱,下次就会哭得更凶、更黏人,你就会把他宠坏!」你选择哪一种反应?

第一种反应比较感性,是根据父母的天性;第二种反应比较理性,是根据心理学理论,可惜是根据一种过时、僵化、动物模式、控制取向的理论—行为主义。

行为主义盛行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国,下半叶虽然遭逢人本主义的挑战与认知科学的革命,但信徒仍然很多,台湾也输入不少。

行为主义的核心信念就是:人类的天性基本上是趋乐避苦,故其行为的频率决定于行为的后果—引起愉快后果的行为会增加,引起痛苦后果的行为会减少。

所以,实验者对动物,教师对学生,父母对孩子,政府对人民,都可以透过奖惩机制来控制后者的行为。这些信念的含意与争议,可以写成几百本书,本文只能以照顾者(父母、祖父母、保母等)如何处理孩子的哭泣为例来说明。

美国有关养育孩子的书籍,至少有两大派典(paradigm):一派倾向行为主义,另一派倾向人本主义与认知心理学。

小儿科医师所撰写的养育书籍,特别容易倾向行为主义,可能因为医师从自然科学出身,比较喜欢行为主义的科学味道(通常标榜「行为科学」),较不熟悉心理学领域的进展与革命;这类书籍对新生儿照顾者的劝告通常是:「照表操课,婴儿哭的时候,如果不是餵奶时间,最好不要理他。否则,他的哭泣行为得到增强,以后会更爱哭。」这是假定照顾者为控制者,透过阻塞奖励,削弱婴儿的哭泣行为。

有些书籍更激烈,把婴儿想像得很邪恶,会警告照顾者说:「如果婴儿一哭你就反应,他将很快学会用哭来控制你。」设想父母也可能变成被控制者,亲子之间变成一种争夺控制权的战场。

另一派倾向人本或认知的养育观念则认为:健康的婴儿都是良善而知足的,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哭,他们会哭,通常都是因为有不舒服的状况或需求产生,例如尿布溼了、肚子饿了、腹部胀气等,而哭是他们唯一能使用的语言。

如果照顾者都不反应,久了之后婴儿将会学得无助感,他会发现哭是没用的,环境是无法控制的。

他的确可能停止哭泣,但他也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,变得疏离而不安,难以和照顾者建立信任感与亲密感。所以,婴儿哭的时候,照顾者应儘速反应,至少应先确认其身体或周遭状况是否正常,让婴儿感到安全且有人陪伴。

健康的婴儿根本不喜欢哭,他若喜欢哭,通常不是因为你的增强,而是因为他有不舒服的地方;智慧的照顾者不是照书本建议的模式反应,而是有能力找出婴儿不舒服的原因加以排除;一旦正确排除起因,他就会满足的入睡或自主的玩耍,绝不会时时刻刻想要黏着照顾者。

搜更多「 育儿」相关经验新知。

搜寻,就从BabyHome开始。


  • 1
  • 2
  • >

分享 列印 收藏
不在恐惧中学习 打破过动儿的5大迷思

延伸阅读


  • 4大临床常见影响怀孕的问题 从基础体温曲线看得出!
  • 压着孩子睡觉就像打仗一样累死人!3妙方让孩子準时入睡
  • 亲子食育课,玩出生活力
  • 不同家庭背景导致教养方式不同!2招避免夫妻争执
  • YouTube Kids竟播放暴力自杀影片!家长可先「将不当影片进行标记」